声名狼藉的成语解释、出处、造句
成语名字:声名狼藉
成语发音:shēng míng láng jí
成语解释:声名:名誉;名声;狼藉:传说中狼群垫草而卧;起来时把草踏乱以消灭痕迹。后借以形容散乱;引申为破败得不可收拾。形容声望和名誉败坏到极点;不可收拾。
成语出处:西汉 司马迁《史记 蒙恬列传》:“以其君为不明,以是籍于诸侯。”唐 司马贞索隐:“言其恶声狼藉,布于诸国。”
成语繁体:聲名狼藉
常用程度:常用成语
感情色彩:贬义成语
成语用法:主谓式;作谓语、定语、宾语、补语;含贬义
成语结构:主谓式成语
产生年代:古代成语
近义词: 名誉扫地  臭名昭著 
反义词: 流芳百世  名闻遐迩 
成语例句:因汪太史平日声名狼藉,最不见重于官场,日前新督帅参劾劣绅十七名,实以汪某居首。(清 黄小配《廿载繁华梦》第三十三回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