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不暇给的成语解释、出处、造句
成语名字:日不暇给
成语发音: rì bù xiá jǐ
成语解释: 暇:空闲;给:足够。指事情繁多,时间不够,来不及做完。
成语故事: “日不暇给”这则成语的“暇”是空闲的意思。这则成语表示事务繁重,时间不够用。
这个成语来源于《汉书.高槛本纪下》,虽日不暇给,规摹私远矣。
公元前202年,刘邦战胜项羽,即皇帝位,建立汉朝,史称汉高祖。 刘邦刚做皇帝的时候,朝廷直接统治的领土不过十五个郡,其余的土地都封给有功的诸侯王,几乎恢复了战国时期的割据局面。但是,这种做法在当时是必要的,不这样做就不能换得这些人攻打项羽,不能换得这些人对汉皇帝名义上的承认,也就不能换得统一与和平。 为了求得一个安全的环境,必须建立各种规章制度。秦朝的各种规章制度都已经废除,新的还没有建立。为此,刘邦命丞相萧何制订一个国家根本大法,使举国上下有法可循。萧何从县吏一直当到大臣,对民情比较熟悉。早在起义军进入秦都咸阳的时候,他就收取秦朝的律令图书,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、郡县户口等情况。他奉命后,根据当时的社会情况,参照秦朝的制度,制定出了《九章律》。 军事方面也得有个法令。韩信是位卓越的军事家。在帮助刘邦打败项羽的战争中立了大功,刘邦让他制定军法。大臣张苍是有名的历算家,刘邦叫他制定了有关历数、度、量、衡等的规章制度。他还